说到练琴,大家脑海里可能跃然浮出的画面是一名琴童正坐在钢琴旁,在孜孜不倦的的跟着节拍器重复着某首艰深的练习曲。这幅画面似乎有点太枯燥,甚至有些残酷了。音乐本应该是带来美好的东西。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有首著名的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可能很多人潜意识里觉得,我要获得好的演奏技术,就必须经过苦练,甚至是痛苦。好像我们花钱买东西一样,演奏技术和演奏技巧似乎使用痛苦的时间所购买来的。
痛苦的练习真的能带来这样的效果吗,不可否认的确有人在这条道路上最终取得了成果。但实际上笔者同样见过很多‘苦寒来的’学琴者的实际演奏效果非常不尽人意。比如干巴巴的把整首作品弹完,或者弹错了音也浑然不知;弹琴的过程中抱怨很难;有的干脆没有抓住作品的要点,完全没有表达出作品的基本面貌等等。
在下面,笔者想列出一些练琴中的要点,算是自己总结的经验。如果能对读者产生哪怕一点点微弱的帮助,那也算达到写下本篇文章的初衷了。本文会把练琴的过程拆分为4个要素并逐一解释,它们分别是:练琴的目标,过程,练琴的心态以及练琴的结果
✿练琴的目标和过程✿
目标
何谓‘练琴’。对大多数人来说,练琴几乎就是他们艺术实践生活的全部(特别是对一些业余爱好者来说)。没什么比把自己当初听到的音乐作品转化为自己的曲目更让人兴奋的了。这很可能是我们练琴的原动力:弹出一首自己听到过的、或者说是自己所喜欢的曲目。在笔者看来这是我们练琴最终的目的。
过程
有了目标之后,我们就有了练琴的理由,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可不容易,任何有经验的演奏者,老师甚至是学习者都会告诉你,完美演奏一首完整作品,只要内容不算太单一化,其中蕴含的‘点’真的是数不胜数。
换句话说,掌握这些点,就是演奏这首作品的基本条件,而练琴的过程,无外乎逐一掌握这些点。说到这些点,笔者按照自己的经验将其列出来,从几乎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开始(包括且不仅限古典吉他):
〇 初级
- 用匹配的手指弹奏/按弦(左手1234,右手pima分解/ima三指交替)
- 对节奏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拍号弹出不同长短的音符)
- 识谱(看到五线谱立刻找到吉他上的指法,这个点还分为三个子类:低把位/高把位/合理安排指法。除此之外,必须习惯于去了解乐谱上一切不认识的记号)
- 音阶(合理的掌握不同调性音阶的指法,音阶类型很多这里不逐一列举了)
- 控制速度(这一项本应归纳到‘节奏’要点中的,但是考虑到越弹越快是人的天性,所以理应特别重视。)
〇 进阶
- 合理分解(为一个作品分段,可以按照内容分段,也可以按照自己练习进度分段。此外还要掌握如何区分曲谱中不同声部)
- 封闭和弦(击退大多数人的技巧之一,多少民谣吉他学习者败在大横按的F和弦上)
- 分声部(例如保留某个声部的音,多声部情况下强调某个声部)
- 右手手指触弦(利用触弦的位置,角度和速度来制造不同的音色)
- 左手手指的独立性(例如在封闭和弦的情况下演奏某些音阶,或者快速按住多个声部同时进行时不同的指法等。以及各种倚音)
- 音色控制和对比(例如靠弦演奏某一个声部突出效果,或者在靠近琴桥的地方弹奏获得更尖锐的音色等等)
- 快速音阶(运用对右手指法的安排达到可以高速演奏某些作品中的音阶的能力)
- 琶音(保证pima每一个手指的独立性,确保琶音的流畅性,包括节奏、音色和强弱)
- 各种其他技巧(巴洛克颤音等、轮指、扫弦以及来自其他类型吉他或弹拨乐器的特殊奏法)
以上这些只是一个概要,实际上每一个点都可能有多得数不完的内容。在练琴时,找到这些点,逐一攻克他们。
✿练琴的心态✿
笔者在本文开头提到过,在很多人脑海里,练琴可能是枯燥甚至是痛苦的。事实的确如此,甚至网上传播的某些文章试图向人证明一些演奏家或明星童年时艰苦的磨练换来了今日的成功。这让更多人觉得学海=苦海。成功=苦练。当然笔者也不否认,练琴时不断地反复练习是必要的,但这是不是意味着练琴=吃苦,甚至等同于痛苦呢?
笔者认为 练琴和吃苦不包含直接联系。
什么是苦
对大多数人来说,苦是一种不适的、令人反感的感觉。身体本能排斥的东西即为苦。而笔者认为,人类作为有着理性思维的物种,不应将苦这个概念全盘从身体本能上来解读。比如有些专业的音乐生,每天弹琴长达8个小时甚至更多。从这一点来说,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弹琴真的是比上班还苦啊。
实际上,对弹琴的人来说,体验弹琴中的一些要素也伴随着练琴的过程,而这种体验并不能算作是吃苦。原因很简单:音乐本身是带来美好的东西,是杰出作曲家艺术价值的载体。人们(下意识或主动)通过聆听来解读音乐中蕴含的艺术时,所获得的是满足感和某种欣慰。与这种感觉相比,久坐几个小时重复手指运动似乎就不是吃苦了。照这么说,练琴也可能是享乐,毕竟有人听音乐也能高兴很长时间(比如孔子听了音乐之后,三个月忘记了肉的滋味)。而练琴的人(比起聆听)更是在不断的通过自己的手来塑造这种快乐(别忘记我们练琴的目标是弹奏自己喜欢的曲目),能创造这样的目标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吗?
经过这样的解释,似乎弹琴又是不苦的,那么我们以前经常听说那些琴童所遭遇的非同一般的折磨从哪里来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其逐一列出来(包括且不仅限古典吉他):
〇 练琴时不知所以(没有什么比为了一件不知道是什么的事情而消耗时间和精力更痛苦的了。这通常出现在幼龄琴童的身上。由此导致的父母过高期望以及附带的责罚令这种练琴的痛苦广为人知)
〇 征服欲望过强(练习一首难度超过自己所能掌握的曲目,有时可能是挑战。但如果超过太多就是痛苦了)
〇 练琴时过于专注前文所述的‘点’,而忽略了:
- 练琴的姿势(这一点很致命,由于每个人高矮胖瘦不同,甚至老师也是如此。所以每个人弹琴所使用的最好的姿势肯定是不同的,有的老师会强迫学生按照自己所说的姿势来,还有一些老师并没有强调姿势的重要性,这都很可能导致练琴者采用了错误的姿势进行练习,长期以往会导致身体不同部位的酸痛,甚至伤病。)
- 练琴的初衷(记得我们弹奏的是我们喜欢的音乐。音乐中那令人喜欢的部分很有可能在你练琴技巧未达标时而被忽略。比如说某些多声部的作品。在我们一遍一遍尝试冲击和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忽视了我们最开始是喜欢这个作品,而非挑战这个作品)
- 作品中‘点’之外的东西(有一句名言:一件艺术作品中,除了技巧以外的部分就是艺术本身。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技巧是用来表达的艺术的,就好像一个人有着身体和灵魂,技巧是身体,而艺术就是这具身体的灵魂。而光有身体却没有灵魂肯定不算一个完整的人。只有技巧而缺乏其他部分的音乐同样也不是完整的艺术,追求这样的艺术很难找到自我认同感以外的快乐)
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带着你对弹琴最初的目的去练习,可以让你在练琴中保持更积极的心态。因为这些情况都是对于弹琴的不积极心态所萌发出的副产品
✿练琴的结果✿
当我们练完琴以后,身体的不适几乎是必须伴随的(因为吉他构造的固有属性,我们按弦的手指总是可能伴随着一定的疼痛和浮肿)。除此之外呢?我们还有其他能看得到或者能听得到的结果吗?
有人会说,我花时间练琴了,我弹琴的水平就提高了。或者我每天苦练吉他,获得了高于常人的演奏技术。这些成果都堂而皇之的成为了’练琴‘这棵树上结下的硕果。笔者先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网上有一个梗,说掌握某项能力,必须耗费两万个小时来捉摸这项能力。在我看来,这个说法因为被简略过了,而变得不那么可信。有些情况下,没有一定的着重点,两万个小时也只是一项数据而已。或者,一个人在练习了两万个小时的吉他之后,余生不再碰触吉他,那这还有什么意义(笔者认识很多儿时练琴但工作后就放弃弹奏乐器的人)。
国人的传统思维中还有一项告诉我们,有付出就必须有收获。忽略了两点:第一是没有想到付出本身也有可能是收获。第二是误以为必须有一个自己能接受的结果才算是收获。
练琴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你花费‘练琴时间’所换来的成果。毕竟练琴的人那么多,肯定有一些天才可能练了一万个小时所能达到的成就就超过了大多数人的两万小时所能做到的。如果只是看练琴之后所达到的水平和成就,而忽略了弹琴(或者音乐)本身。那我想大多数人可以不用练琴了,反正换不来什么顶尖的成就。
笔者自己也日常带课。经常遇到一些有疑问的学生或学生家长。最常听到的问题是:老师,你看我(儿子/女儿)学多长时间能弹一首歌。相信这也是大部分吉他教育工作者面对过的疑问。
随着教学的年数一年一年增加了,笔者逐渐感觉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很多学生或家长似乎将‘会弹一首歌’当成了某种物品,或者说是一种商品。而付费学习则是获得这种货物的手段(诚然,这样解释也并没有错,花了钱学东西,自然是要学到手了)。
不过,希望有朝一日,这个问题会变成:老师,我弹琴会开心吗?笔者真的很乐意看到学习弹吉他,或者学习音乐能给人带来的是欢乐。而不是说练琴只是为了获得一件件名为《练习曲》《圆舞曲》《奏鸣曲》的战利品。或者说用这些战利品换来的一张张证书、奖状。
写到这里有点跑题了。下面就聊一下笔者所认为的练琴的结果——通过练琴我们所能获得的东西。这一点可能缺乏一个固定的标准(包括且不仅限古典吉他):
〇 能够(时常)体会音乐中的美(一幅惊天画作对盲人来说价值近乎0。而音乐美比起大多数其他艺术形式更抽象,因此也更需要懂音乐的人去欣赏。而你学习和磨练的的过程正是你懂音乐的过程)
〇 美好的音乐,原声播放(每天练琴时弹奏自己喜欢的作品。滚动播出)
〇 自我认同感(掌握了丰富技巧、熟记一定量的曲目。何尝又不是一种自我认同呢?)
〇 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现音乐美的元素(自己控制轻重缓急,音乐的快慢。创造才是人类智力中最美好的部分)
〇 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人作为社会动物,必然拥有其‘社会’属性的对立面——‘个人’。而兴趣爱好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充实和强调人的‘个人’属性,用以彰显自己的独特性)
上述就是笔者对练琴的4个要素的理解。但如何在日常练琴时处理这4个要素。请期待笔者的下一篇文章:练琴简析(中)
声明:本文转载自《古典吉他资讯与赏识 》
作者:刘虔
《练琴简析(上)》 http://fangguitar.com/article/257.html
版权所有 © 转载时请您以链接形式注明来源!
下一篇:肖邦作品风格与特点